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《关于健全我省基层公务员应对突发事件相应机制的建议》(第13030633号)提案答复

  • 发布时间:2025年07月03日
  • 编辑:辽宁省应急管理厅管理员
  • 来源:人事处

徐鑫委员:

  您提出的健全我省基层公务员应对突发事件相应机制收悉,经省公安厅、省生态环境厅、省卫生健康委协助办理,并经省应急管理厅认真研究,现答复如下:

  首先感谢您对我省应对突发事件、保障公共安全等应急管理工作的关注和支持。您对我省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,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,将对保障我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产生积极推动作用。下步工作中,我们将积极吸纳您的意见建议,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,按照省委、省政府部署,紧盯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任务,推动应急管理工作取得新突破。

  《辽宁省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》实施中,针对基层应急管理薄弱环节,辽宁探索公共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变,强化基层事前预防体系建设。一方面推动基层公务员从“被动应对”向“主动预判”转变,通过常态化风险排查培训、应急演练嵌入日常工作场景,培育风险识别能力,实现“风险早发现、早介入”;另一方面在乡镇(街道)试点建立网格化风险评估制度,纳入基层治理常规议程,配套建立跨部门信息共享平台,覆盖风险全周期。如近年暴雨灾害中,部分乡镇提前排查、预转移群众,减少了灾害损失。实践证明,需强化危机意识“软支撑”和制度化预防机制“硬约束”,筑牢安全防线。

  一、关于建立健全应急机制方面

  (一)应急预案制定与动态优化。我省要求各级政府定期演练并修订预案,制定覆盖自然灾害、公共卫生等领域的专项预案。《辽宁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》明确响应分级等,强调特殊地区可降低启动条件。2024年8月,葫芦岛、丹东等地防汛演练近7000人次参与。国家应急通信演练中,辽宁模拟检验新技术,推动预案优化。省生态环境厅2022年修订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,市县两级政府相应修订,县级预案将基层部门、乡镇纳入指挥体系。省卫生健康委拟制定我省紧急医学救援预案。

  (二)响应救援机制与技术装备保障。我省建立省级应急指挥部,整合20余个部门资源。省级应急指挥中心通过数据整合实现协同响应。2024年7月防汛期间,省防办实时协调6市12县防御工作,依托部门数据实现洪水预报和警示。我省注重装备升级,演练中部署无人机基站等设备,实现“三断”通信恢复,加强基层“三断”应急通信能力建设,配备托底通信设备,准备抢修力量装备。

  (三)应急管理体制与责任落实。我省通过机构改革整合应急管理职能,成立省应急管理厅。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(2024-2026年)明确落实企业责任,推动“机械化换人”,将隐患排查纳入政府考核。防汛中水利、应急等部门分工协作。2024年推行企业隐患有奖报告制度,发放奖励160.6万元,通过“吹哨人”制度强化企业自主管理。省级财政2024年预拨专项资金支持葫芦岛救灾。

  (四)跨部门协同与科技支撑。我省应急处置注重跨区域协同,2024年国家应急通信演练中与吉黑两省联合。安全生产领域,省应急厅联合多部门督导,2024年查处“三违”企业并推动行刑衔接。应急管理综合数字化平台实现风险监测信息化管理,地震应急辅助决策系统提升应对精准性。

  (五)基层演练与联动机制。我省推动基层加强应急演练,开展“应急管理实战大练兵”,设置4大类别实操科目,引入压力测试。省生态环境厅要求县级部门组织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,如2024年开展针对交通运输事故次生环境事件的演练。

  二、关于建立健全培训机制方面

  (一)理论培训体系建设。依托省委党校实训基地,将案例教学嵌入公务员初任培训。开发情景模拟课程包,设置三维实训场景,新招录公务员参训率100%。打造“应急管理云课堂”,2024年实现全省基层公务员手机端学习全覆盖。创新“应急管理大讲堂”,省级聚焦共性难题,地市结合地域设主题,建议转化为预案条款。

  (二)实践淬炼机制建设。开展“应急管理实战大练兵”,设置实操科目,引入压力测试。全省各市开展执法队伍岗位比武练兵。省公安厅在轮训中为警种开设应急处置专题课程,举办34期,培训1.3万余人次。省卫生健康委拟构建“四位一体”紧急医学救援体系,形成国家、省级、市县级三级梯队。省生态环境厅每年组织应急岗位集中培训,助力基层人员能力提升。

  (三)长效保障机制建设。形成入职筑基、日常提升、实战检验三阶段能力提升路径,经培训公务员在朝阳森林火情、葫芦岛暴雨灾害等实战中预案引用准确率显著提升。建立“省级统筹+地市特色”资源库,搭建师资库,实现理论与实践融合。

  (四)数据驱动精准培训。依托云课堂学习大数据动态分析薄弱环节,优化课程设置。针对2023年“舆情应对”模块完课率不足问题,2024年新增媒体采访、网络舆情引导等实操环节,建立培训效果后评估机制,推动培训与实战需求精准匹配。

  (五)基层卫生应急能力强化。2024年完成市县两级传染病应急队伍建设,组建118支应急小分队,实现基层处置力量全覆盖。搭建省市县三级应急指挥信息平台,培训传染病应急处置人员1300余人次。结合“十四五”卫生应急规划,以“六进”为载体开展宣传培训活动,覆盖群众超380万人次。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参与东北三省联合演练,提升跨区域协同能力。

  三、关于健全完善激励机制方面

  (一)以劳模精神涵养职业价值。将“爱岗敬业、争创一流”的劳模精神融入公务员队伍建设,纳入教育培训和年度考核核心指标,在应急管理等一线岗位,建立实绩考核观测点,引导公务员转化为实际行动。

  (二)构建“实绩导向”表彰体系。重大任务建立“一事一奖”即时奖励机制,2024年省应急厅奖励先进集体20个、先进个人123名,基层一线受奖比例超80%。创新“一线颁奖”模式,奖励结果记入个人档案。通过官方媒体宣传先进事迹,召开表彰大会促进新老典型互动。《辽宁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》明确对失职行为处理、对突出贡献表彰。

  (三)夯实“奖优罚劣”权责基础。参照《辽宁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及时奖励办法》,将应急处置效率等纳入公务员考核,明确物质与精神奖励双轨并行,形成“干好干坏有区别”的导向。

  (四)压紧压实责任追究体制机制。将应急处置接警响应、信息报送等12个关键环节责任细化到岗,明确“一岗双责”。建立“行政责任+法律责任”双追责体系,对履职不到位行为采取通报批评等措施,对玩忽职守导致法律后果的依法追责。

  四、关于健全完善监督机制方面

  (一)主动接受媒体与公众监督。基层在突发事件各阶段主动召开新闻发布会,通过多元媒介公开事件信息,形成“政府披露、媒体报道、公众监督”良性互动机制,倒逼应急工作规范化。

  (二)构建政府内部全过程监督体系。开展专项监督,建立事前预警、事中过程、事后评估的全过程监督链条,通过定期与不定期督查,覆盖基层应急准备与处置全过程,推动管理“主动防控”转变。

  (三)建立健全信息报告制度。根据《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》,事故发生后现场人员立即报告,单位负责人1小时内上报。应急管理部规定,重大灾害事故后,事发地县、市级30分钟内报告省级,省级接报后立即报告应急管理部。省生态环境厅要求落实1小时报告等制度,防止迟报漏报。

  (四)内部监督全程化。省安委会组建应急管理督查组,抽查基层单位预案备案、物资储备等情况,下达整改通知书并跟踪闭环。将应急管理纳入省委巡视、政府绩效考核,与评先评优直接挂钩。

  综上,我省通过多维度举措构建覆盖“预防、响应、处置、恢复”全链条的应急机制,为基层公务员应急能力提升提供坚实支撑,基层应急管理体系韧性显著增强,相关做法获应急管理部通报肯定,形成可复制推广的“辽宁经验”。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辽宁省应急管理厅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2025年5月23日